當下,實體書店對于普羅大眾來說仍有存在價值嗎?如果有,價值何在?
對于書店經營者來說,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,書店應當為顧客提供什么?未來的書店應當承載什么使命?
2020年上半年,不少實體書店頂住疫情壓力逆勢開業,更涌現出不少網紅書店和新型書店模式。今天,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實體書店的未來,以及為了實現那更好的未來,書店人應當如何轉變運營思維。
基于全國1萬余家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提供 的采樣數據,北京開卷《2020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》數據顯示,2020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為970.8億元,其中電商渠道的碼洋規模為767.2億元,占據近80%的市場份額。電商興起的影響,實體書店倒閉潮在許多地方洶涌。但另一方面,“有危才有機”。
《2020-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》顯示,2020年我國關閉書店1573家,同時新開書店達到4061家?!扮姇w”、“西西弗”、“多抓魚”等網紅書店成為城市地標,人氣聚集、逆市擴張。這說明,倒閉潮昭示的并不是“實體書店”行業的衰退,而是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,必須跟上市場變化,自主革新。
廉江萬眾購書中心,正是在實體書店轉型大潮下,敏銳入局,以高顏值、高體驗感、高附加值的多元化形態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。
作為大型綜合書店,其定位與“內涵”也發生了巨大變化:從單一的售書場所,變身為涵蓋書籍、美學、展覽、文創、藝術、講座等多重功能的復合式文化空間。
疫情加速了全球數字化的發展趨勢,而真正影響全球數字化趨勢走向的,是未來5至10年全球新消費的主導力量——Z世代的崛起。
Z世代并非“新詞”,早在千禧年之前便有概念,它泛指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(集中在“95后”)。
注重消費體驗與品味、樂于分享、易于接納消費符號、廣泛應用信息媒介于日常生活,這些特性,讓流量輻射效應在Z世代身上發揮至極致。當下,國風、潮玩等文化IP的商業價值得到市場驗證,”聯名“等新玩法大行其道,大量的文創產品及周邊衍生文具應運而生。
在文化IP上花錢并分享,成為Z世代時尚社交生活的重要環節。
從商業邏輯上看,消費離不開流量,流量是生意開始的源頭,也是行業發展的根基。從商業體的經營上看,書本身是流量的重要來源,但是文具、文創產品帶來的新興流量,潛力不容忽視。
萬眾購書中心積極引入潮玩文創新業態,抓住Z世代消費需求與心理,尋求“讀”“玩”新融合。
潮流文化IP本身就是強有力的引流器,而文具產品是高頻剛需產品,尤其學生用的文具用品,是書店年輕顧客流量重要的來源。兩相結合,意料之內地引爆了新型復合書店“人”“貨”“場”聯動效應。
文創產品以其文化底蘊、產品創意,來吸引消費者,給到消費者不同的生活體驗。隨著消費升級,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,文創產品越來越走入日常生活中。新品類的加入,意味著更多樣化的盈利點,對于圖書而言,既相關又互補。
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綜昭說: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生活方的提案,是書店未來最重要的使命。
《全國國民閱讀調查》數據顯示: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.29本,高于2019年的2.84本。而紙質報紙與期刊的人均閱讀量均呈下降趨勢。
不難看出,紙質閱讀受電子閱讀沖擊,從側面反映了大眾生活方式的變遷,書店單一滿足“閱讀”功能的時代逐漸遠去。
提案多元化的文化生活,與消費者產生聯動、突出無可替代的線下場景體驗,才是書店的未來發展方向。
除上文提到的文創文具此外,圖書作為“知識”的載體,可以延伸出很多與生活相關的議題(上文提到的蔦屋書店正是以生活主題進行圖書分類的)。
不同的顧客,到店的目的可能不一樣,有人為了圖書,有人為了坐一坐,有人為了喝咖啡、聊天,有人是要買東西,還有人就是來拍個照發朋友圈的。
星美鑫結合運營思維與空間設計思維,圍繞萬眾購書中心復合式經營原則,讓店內業態多元化、分區智能化,給了客戶更多到店的理由。
同時,注重場景化設計,優化場景指引與逛游體驗,極大地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,讓流量的轉化率最大化提升,促進門店生意提升。
在行業轉型的步履中,“場景營銷”即是實體書店的核心競爭力,“顏值”儼然成為書店的“生命線”。
色彩是顏值最基本的呈現,從顏色豐富性入手,一般就能對店內產品的顏值有個基本感受和判斷。
與店內產品關聯更密切的,則是陳列美學。
選取什么商品陳列、以什么方式陳列、在什么道具上呈現,決定了書店的價值與理念能否有效傳達、能否喚起目標消費社群的關注。陳列美學,一直是星美鑫的重點研究課題。
在設計過程中,星美鑫結合產品流量、消費者購買喜好,店內庫存能力等綜合考慮,為萬眾購書中心制定了“從場景到陳列”全局規劃。
高顏值貨架與陳列道具的專屬定制運用,讓主體空間呈現出顏色豐富性的同時,各主題分區保持內在風格統一。
在星美鑫尖端的設計力與提案力、智能化道具定制、完備的品類規劃與運營指導服務下,設計理念與生活美學在書店空間落地、萌發、閃耀,讓萬眾購書中心成為廉江當地新文化地標。